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质”和“扩容”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词。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政服务人员良莠不齐,雇主对服务人员仍不能完全信任情况仍然存在。
企业向员工制转型
员工制家政企业经营成本高,对员工的招收培训、相关教师的聘请均由企业自行完成,且企业同时要承担员工的社会保险等大量支出,经营负担十分重,所以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实行中介制。员工制企业会对个人收入进行二次分配,所以许多从业者也更愿意通过中介、熟人介绍等方式找寻雇主,导致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
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中介制家政企业经营成本低、利润可控、风险较小且不需要花较多时间对从业者进行管理和培训。但中介制家政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劳务双方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一般情况下,家政企业不会与从业者签订劳动合同,雇主也不会和家政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定责,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该负责人说。
为着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意见提出,对员工制家政企业实行稳岗返还和免费培训的优惠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员工制家政企业按规定返还失业保险费,并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企业员工提供免费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
与此同时,意见要求各地支持有条件的员工制家政企业提供职工集体宿舍,园区配建职工宿舍也优先面向员工制家政服务人员。
扶持力度的加大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使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体现出国家对这一行业的重视,客观上推动这家政服务业走上秩序化、规范化的道路。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现阶段家政市场假证现象比较常见,个别家政公司借培训为由收取从业人员几千元的费用,实际上就是卖假证,消费者对行业不信任也在情理之中。”某服务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家政公司对推进深度管理没有规划,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道德素养等职业素质缺乏把关,将一些不合格的从业者引入市场,致使诚信缺失成为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加强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意见明确,将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劳务三方信息,建立全国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社会评价互动系统,并依据信息平台建立联合奖惩系统,对在家政服务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和严重失信行为的家政企业及从业人员实行联合惩戒。
“建立从业人员个人信用记录注册、跟踪评价和管理制度,开通职业背景信息验证核查渠道,能够切实规范从业者的行为,剔除行业内的害群之马,让消费者的服务选择更加有据可依。”北京市某母婴护理中心经理向记者表示,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家政公司更应当明确责任,大力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把关,诚信经营。
此外,上述母婴护理中心经理还表示,许多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也心存委屈。在约定工作完成后,雇主强行要求增加工作任务、以未完成或工作完成不好为由克扣工钱及事后强行讲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很多情况下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应该建立双向评价机制,有效维护从业者的权益。”她说。
解决人才供需失衡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家政从业人员为3000万人左右,但市场需求却超过了7000万人,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
家政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是人员流动性大、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及对行业的认知度不高,认为家政服务业就是简单的“做家务”,是个不受重视的小行业。因准入门槛低,不少人进入家政行业后不久就转行。不仅如此,在培训和工作的过程中,不少本来愿意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为寻求所谓更高层次的职业而转行,导致有经验的从业者不断流失。在不少人心中,“干家政就是‘伺候人’”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即使国家不断对这一行业进行政策性扶持,目前总体效果也并不理想。
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自尊和自信,少有学习家政学的毕业生愿意加入进来。“目前从业者平均年龄很大,行业缺乏可以接替的队伍。而且多数家政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层都是过去的从业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知识储备却不足,在行业急需转型和改善的情况下有些力不从心。”
为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意见要求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表示,教育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优先支持家政服务紧缺领域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
目前我国家政行业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因此在满足市场保障性需求的同时,还应更进一步寻求改善性需求的实现。家政服务并非简单的对人进行照顾或打扫保洁,新阶段应当有新要求,个性化需求的家政服务也应当纳入发展日程表中。
来源:互联网